你能想象城市污水可以用來為建筑制冷或供暖嗎?在山東省青島市東部的麥島金岸小區,這已經成為現實。
走進麥島金岸,整齊劃一的高層建筑外墻上看不到傳統的空調外掛機,家家戶戶統一安裝的中央空調,讓室內“冬暖夏涼”。為小區提供能源服務的,是一種利用污水作為冷熱源的新型熱泵技術。
“污水源熱泵是地源熱泵的一種形式,其原理是冬天將存于污水中的低位熱能提取出來為住戶供熱,而夏天則把室內的熱量‘提取’出來釋放到污水中,從而降低室溫,達到制冷的效果。”參與小區能源中心建設的青島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經理劉云貴說。
劉云貴告訴筆者,盡管地源熱泵技術前期投入較大,但后期運營成本低,而且節能效果明顯,發展前景可觀。“以麥島金岸為例,相比傳統市政集中供熱系統,每年減少能耗折合標準煤3萬多噸,節約資金5000多萬元,還不用一家一戶安空調,減少了熱島效應。”
而吸引這家新能源公司參與投資的,還有國家給予該項目的1320萬元財政補貼。麥島金岸是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推出的我國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之一。
將可再生能源應用到建筑中,在我國尚屬發展初期,由于社會認知度不高,市場規模小,投資回收期長,政府給予引導并采取相應激勵措施尤為必要。
為此,財政部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從2006年開始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示范。截至2008年,中央財政累計撥付資金15億元,共支持371個項目。示范項目的窗口帶動效應,激發了市場需求,在項目實施3年間,僅地源熱泵應用面積就增加了3倍。
為了放大政策效應,自2009年,兩部門由補助示范項目轉向對城市或縣城給予綜合獎補,并鼓勵地方采用“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支持方式,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目前,國家財政已累計補助資金60億元,支持啟動了72個示范城市和146個示范縣。
國家財政以補貼助推新能源建筑應用的背后,是我國面向世界發出的節能減排承諾。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要達到15%,這意味著要努力提高太陽能、風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比重。而我國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
江蘇省南京市作為國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共獲得了國家財政8000萬元補助資金。該市去年開工的四大保障性住房項目,按照要求全部配備太陽能熱水系統。
在南京市江寧區天景山小區,筆者看到,一排排高層保障房的陽臺上統一安裝了壁掛式太陽能電池板,與建筑融為一體,非常美觀。這是江蘇省為破解高層建筑不適宜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難題的新嘗試。
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顧小平說,壁掛式太陽能成本要高于傳統的屋頂式太陽能,以天景山小區為例,每套安裝成本6400元,住戶自掏3000元,剩下的全部由政府補貼。
“我們測算過,住戶使用這套壁掛式太陽能熱水器,一年能節約3000元左右的電費,兩年多就能節約出一套熱水器來。”顧小平說,多項激勵政策催生了地方新能源在建筑中推廣應用。過去5年來,江蘇省新建建筑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比例從4.3%上升到21.7%,并帶動了一大批太陽能相關企業的發展。
筆者從兩部門了解到,“十二五”期間,為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我國將加大力度在建筑領域集中連片、大規模推廣利用可再生能源。據初步測算,如果到2020年有20%的建筑使用上可再生能源,將占建筑總能耗的12%到15%,對完成全社會可再生能源應用目標貢獻率將超過30%。
摘自2012年4月24日《中國建設報》頭版頭條(司辦摘)
|